关灯
护眼
字体:

《拯救大兵瑞恩》观后与写后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要说拯救大兵瑞恩体现了多么深刻的人道精神,似也未必见得。当然,斯皮尔伯格确是加足作料,烩制了一道人道主义的大餐。他总是善于将各种人类精神奉献给好莱坞的票房。事实上,排除各种渲染,拯救大兵瑞恩也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人道原则。我们中国历来都有独子不当兵的政策,只不过没有加以抒情化解释,强调母亲的原因,倒是以为天经地义,事当如此。再说,故事也并不像那种极端化的讲法,是以八条人命换取瑞恩一命,而是八个人去救一个人。也是从效果考虑,参加拯救的兵力越强,彼此的安全就越有保障。后来的牺牲,则主要是在保卫桥头的小规模战役中造成,但换来的是这一阵地的决定性胜利,亦是正常的战争伤亡,和八个人拯救大兵一个人关系又不大了。总之,斯皮尔伯格的每一项崇高的名义,都是从一个浅薄的定义扩张而至。但他掌握着电影语言的暴力,每一回他都能成功地将他的成果强加于人们。不过,话又说回来,这一次,拯救大兵瑞恩略略事出意外。

    当拯救小分队整装就绪,出发上路,故事的真正的形式,方才展开了。这是一个很美妙的形式,隐藏着一种抒情的性质,这才是故事所以为故事的基本要素。在斯皮尔伯格以往的电影里,有的只是过激的场面,由场面铺排而成,故事却都是简单的、粗略的,不究细节的。这回毕竟略有改观。拯救小分队经过一个个阵地、战场,一支支部队,询问着:见没见到瑞恩?故事的美妙形式便呈现了出来。可惜斯皮尔伯格一贯抓不住真正重要的东西,他醉心于强权性质的手段,就是那种直观的,立竿见影的手段。比如诺曼底登陆战,再比如在桥头战斗间歇,听法国女高音的唱片,都是足够煽动情绪的场面,与故事却并无补益。但是他到底还是从指缝里遗漏了些故事的碎屑给我们。比如小分队穿行在前线下来的部队里,四处打听着,见没见到瑞恩,有人告诉他们,某某人说起过瑞恩。这一笔真的很动人,瑞恩初露端倪,在一种游移不定,扑朔迷离的传闻之中。其实,故事要做的就是这个,目标如何渐渐显形,终于从无到有。先前的,在牺牲者的身份牌里寻找瑞恩的名字也很好。分开来挑拣名牌的几伙,不时互相问道:见没见到瑞恩。大兵瑞恩,就在这不到场的场合下被反复点名、询问,继而受到认同,很有诗意。找错的那一笔亦是非常有趣。在此,斯皮尔伯格干得不错,将这场面表述得相当有趣味。他拍了一个长长的跟踪镜头,跟踪那搞错了的瑞恩一路跑来。这瑞恩当然是个年轻、高大、英俊的男孩子,全副武装待命的样子,可他跑步的姿态却怎么也不像个兵,脚步拖着地,腰倒是直的,屁股就有些往后坐,身上的披挂又都不大利索,这里那里松了下来,便哐啷作响。脸上的表情则有点慌张、茫然。他看上去就像个正在地里做活、临时抓夫抓来的农人,在军队里呢,则是个无可无不可的角色,从来也不曾有当官的特别需要召见他的时候。结果闹了个大误会,把这孩子惹哭了,吵着要回家,瑞恩还是没出场。于是硝烟弥漫中继续打问:见没见到瑞恩?有了这些东西,这部电影才好看起来。

    我写农村,并不是出于怀旧,也不是为祭奠插队的日子,而是因为,农村生活的方式,在我眼里日渐呈现出审美的性质,上升为形式。这取决于它是一种缓慢的、曲折的、委婉的生活,边缘比较模糊,伸着一些触角,有着漫流的自由的形态。

    比如,著名的盛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