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进江南记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南村辍耕录卷二中有一行:“至元二十四年,宗王乃颜叛,后伏诛,徙其余党于庆元之定海县。”

    我祖先乃颜旧部,就这样来到浙江定海。我想,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,他们学会了农田里的活,也学会了海上的活,他们代代繁衍,人数越来越多,布满了荒凉的海滩。乃颜旧部的后代全都身材高大,体魄强壮。他们的种族经受了北方草原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的磨砺,又经受了南方溽热潮湿淫雨骄阳的锻炼,他们中间稍差一点的都死了,活下来的全是强有力的。我想,他们不该忘记他们的语言。他们和外人说话用一种语言,自己话是另一种语言。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的时候,心中就充满奇妙的感觉。他们没有看见过草原,也不熟悉马匹,弓箭于他们更是一窍不通,可是当他们着这语言的时候,一切似乎全到了眼前。他们中间一定流传过一本家谱,记叙他们的来历。他们每一代,每一系都有清楚的记载。关于那次失败的叛乱,其间也作了口气模糊、充满暗喻的透露。我想,引发后来再一次放逐的,是这一本家谱的暴露。俗话说:没有不透风的墙。尽管他们严守秘密,人前从不提这家谱,人后也以暗号代指。但他们毕竟保不住有时候要漏出那么一次两次,当他们说这暗语时,脸上神圣的表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有那么一些好事者是不足为奇的,这些好事者会干偷听这一类勾当也不足为奇。接下来,就会有人去报官领赏。朝廷对于他们这样反臣的后人向来是严密监视、草木皆兵的。搜查在夜间进行,万籁俱寂,官兵从天而降。我想,他们还应该抵挡一阵,他们举着鱼叉、铁锄,无望地抵抗着官兵,大红灯笼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闪一闪。他们的抵抗激怒了官府,将这视为一场真正的谋反。我甚至想象这已经到了明代初年,中原回到了汉人手里。安徽人朱元璋坐上龙椅,他对所有的蒙古旧部都保持着警惕,深怕死灰复燃。即使是像乃颜这样忽必烈的叛臣,他都很不放心。这样的话,他就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,就可以将定居于定海的乃颜后裔驱散放逐,家谱的事仅是个借口。然而,我想家谱就是在这时候神秘地消失,要等数百年后再神秘地出现。然后,他们分别上了大木船,渡海进杭州湾了。这是他们最后的离散,从此他们就对自己的历模糊不清,以至彻底的遗忘。官府这一招,很厉害。他要截断他们的旧根,一刀不够,再来一刀。他截根,还要斩藤。他要他们忘记自己的来历,忘记深仇大恨,却有一点不让他们忘记,那就是:他们罪人的身份。他只须他们记住他们是罪人,为什么犯罪、犯的什么罪,都无须记住。这便是堕民的来历了。

    关于堕民的起源,说法不一。在我母亲的家乡绍兴,共有五种说法。这五种说法,按照朝代年月的次序排列:第一种说法要追溯到久远的楚汉相争。项羽身死,余部誓不臣汉,刘邦抚之不降,杀之不忍,将其贬为堕民。项羽之部的气节令天下人全信,一个虞姬且有如此刚烈明义的性情,视死如归,更不用说六尺须眉了。“抚之不降”像是楚霸王的人做的事“杀之不忍”也像是刘邦的为人。这种说法将著名的楚汉大战带到我们眼前。“四面楚歌”已成为绝望的形容词“霸王别姬”也是著名的戏剧片断“夜深沉”的曲牌脍炙人口,动人心弦。堕民的第二种说法源于南宋初年,金兵大举南侵,宋将焦光瓒率部不战而降。从此,焦部为世人所不齿,遂被贬为堕民。这种说法来自于堕民的自述。另外,徐文长这家伙也这样说。我觉得这说法应和了人们鄙夷奸臣行径的爱国心,也应和了人们崇尚节烈的英雄气。所以这是最受人们认可的堕民来源。第三种是说元灭宋后,将其罪俘遣送到江浙一带,贬为堕民。此种说法还附有一条,就是说赵宋子孙见哀于人,自流于惰而形成堕民。我想这所附之条似乎太过于文学化了,充满了士大夫气,我不喜欢。而前边的说法却有些合我心意,这罪俘应当不仅包括赵宋汉人,也包括谋反的蒙古人。第四种说法中有一点也合我意,它说:朱元璋灭元之后,将蒙古贵族贬为堕民。“蒙古贵族”这一点已是我所需要。第三、第四种说法合起来,我祖先的眉目就有些清楚了。还有第五种说法更有传奇色彩,说是明朝初年,与朱元璋分争天下的陈友谅、张士诚和方国珍的部属。这三人的情形都有些意思,陈友谅是沔阳渔民.随红巾军起兵,据汉阳称帝。张士诚的起义则带有无产阶级的性质,他率盐丁造反,据高邮,僭号大周。方国珍这海盗也搅在里面,一迭声地称王称霸。这三人先反元,后反明,再互相反,真是个混乱的时代,照统治者说法,就是“贼盗蜂起”旗手鲁迅的意见有些接近这一说,但他是以商量的口吻:“倒是明初的反抗洪武和永乐皇帝的忠臣义士也说不定。”他赋予堕民以性质的起源,这符合先生他的人生观。材料中说,堕民的口音与众不同,似有口吃的通病。从材料所举的例子来看,他们似乎常常将不卷舌音念成卷舌音,以纪念一些连他们自己都已模糊了的事情。我相信,汉语一定不是他们的母语,他们口吃是因为这语言无论说了多少代,也与他们隔着舌头隔着心。他们的口音是个线索,引着我去作一些心痛如绞的想象。无论那五种传说各持己见,但有一句永不改变,那就是“远徙浙东”这一句话说明他们来自远方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材料还说,堕民自己聚居一处,不得与平民往来,并且不可从聚居处自行迁出,这带有“庶国”的性质。从绍兴,这些聚集处分散于城乡各处,每一聚集处人数不多,这合乎我前边的关于驱散放逐的假设。堕民这一称号经年不变,他们的聚居保持了这么多年代,没有被混杂以至取消,对他们的苛政也无减轻,世代不得翻身,可见得他们不是一般的罪愆。他们的先人所犯下的,必是篡国谋权弑君的滔天大罪。还可见得,他们出自本能顽强保持自己的宗族不与周围同化,一定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。他们也许宁可做一个堕民,也不愿消灭自己的历史,这历史是什么至今也难说了。关于堕民,有两点最使我伤怀,第一是称呼,第二是职业。无论老幼,他们都要喊一声“娘”这一声“娘”喊得人肝胆欲裂“娘”这样最尊贵最亲爱的称呼,却要用来称呼四乡老幼,这是何等的低贱和伤心啊!堕民的职业也叫人不齿。他们不得人士、务农、做工、经商。他们做的事全带有鸡零狗碎的味道,比如收购鸡毛鸭毛,破布旧棉花,这活儿有一股猥琐气息,一股黄梅天的阴潮气。他们还做道送灶神的饴糖和纸轿,我不懂为什么灶神所用器具要由我的堕民祖先来做,这是否带有替罪的意思。抱朴子微旨说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”让罪大恶极的堕民烧糖做轿,送君上天,是代人受过的意思吗?另有一个行业为堕民所作,则是唱戏。堕民如何会操此行业呢?我想一是可能来源于另一个堕民行业,就是受雇于红白喜事的吹鼓手和清音班。他们吹奏弹唱的总是悲调和喜调,这两种调门可说是概括了人世间一切戏剧。第二种可能源出于堕民自己流传的起源故事。那是说堕民其实是唐代贺知章组建的梨园子弟,后因姑息养奸,为非作歹,伤风败俗,惹动龙颜大怒,于是贬为堕民。这一私底下的传说有一派晚唐旧景的绮靡之风。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引动了我的心。它是说堕民在绍兴城的聚居处三埭街,其实是个发皇之地。它四面环水,与外街有十桥相连。到了明代,为维护明朝天下,军师刘伯温挖井移石,将风水镇住,使堕民只能在台上做帝王将相,台下则是贱户。“台上做帝王将相”这句话大有深意。我想它暗示了堕民先人的身份。民间故事常常是一种历史的隐喻说法“发皇之地”是一个隐喻“镇风水”是一个隐喻“在台上做帝王将相”也是一个隐喻。唱戏这堕民的职业,在台上威风一时,台下卑微一世,它有一种将老虎捉在笼子里给人观赏的味道,是对身为皇族的罪俘最好不过、最疼不过的惩罚。我这下更相信,我祖先出自堕民这念头了。而且我发现,堕民的行业有三个与我母亲家族有关系,一是竹器,二是唱戏,三是弹棉花。这且是后话了。

    就这样,乃颜旧部的我终于来到绍兴。绍兴这地方和漠北草原是两回事,它与漠北路远迢迢,隔山阻水。据说古代这里是一片沼泽地,南面有山,洪水倾泻而下;北面是海,潮汐日消夜长。我想象这是一派洪水滔滔,大地茫茫的景象。这符合人类对远古时代的推测。我还想象.绍兴这地方在洪水潮汐里时隐时现,就像一个诞生之际的婴儿,在母亲的产道里,随着母亲的喘息而挣扎的情景。大禹就好像是干燥安全的陆地的一个助产士,如不是他,陆地还将在泥淖与洪水里蹉跎多少光阴啊!绍兴,更早的名字会稽,就记录着大禹的一次重要活动。当他接受舜交予的治水任务之后,巡察水情,就在这山上大会诸侯,计功封爵,这便是“会稽”这名字的来历。这一个偏离中原很远,水土恶浊,荒无人烟的地方,那么些高贵的酋长是怎样来到此处?在那古远的夏朝,大地还是白茫茫一片,大禹在这三面环水的野山上,栉风沐雨,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图画!当治水业成,大禹做了皇帝,他又一次巡狩大越“大越”是我祖先流放地的又一指称。这次巡狩我带有回首往事的性质。这时候,会稽那地方已有少许耕地,几户人家,每当日落,便有炊烟袅袅升起。大禹回想起那一年会集山上的情景,一定感慨万千。他好像看见了自己一生的业绩和斗争,他还想到天地的广大,人生的短暂,他要做的事情这样多,他已尽其一生心力也仅能到此了。黑天时,狼嚎令人心惊。许多材料证明,这地方直到近代还有野狼没。狼嚎夹着风声,使大禹感到荒凉,一股消沉的情绪涌上了心。消沉是大禹晚年必定会有的心情,这一次“巡狩大越”便带有一种终场的气氛。那时他已人老体衰,一生的辛劳伤了他的筋骨,这一次巡狩可说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精力。这是我从他在此巡狩中病故这个传闻中获知的。大禹死于会稽,又葬于会稽,不仅越绝书中有记载,汉代司马迁为“探禹穴”而来会稽,也是一个明证。我为什么这样强调大禹和绍兴这地方的联系?我只是觉得,大禹埋在这我祖先的流放地,于我伤心落魄的祖先是一个安慰。大禹巡狩客死他乡,这有一种伤感的意味,正合了我祖先远徙异地的凄怆心情。绍兴这地方有不少伤怀和悲壮的故事。它于我们流放的罪人祖先是一种鼓舞。我还要再强调一下这地方的荒芜。春秋初年,齐国的家管仲来到这里,印象是:“越之水重浊而泊,故其民愚疾而垢。”那时候,齐国已是生产繁荣,人丁兴旺,礼仪文明,管仲一定长衫宽袂,风度翩翩,让他爬上这会稽山,就够他受的,他还能说出什么好话?但有一则神话,叫做“会稽鸟耕”透露出的凄凉,却感人肺腑。这个人烟稀疏的荒原,自从大禹死后,就有鸟儿飞来,除草耕田。成千上万只鸟,乌云般落在荒原,用嘴啄着贫瘠的土地,拔去野草,它们的嘴流出了血,一滴一滴。鸟儿啄田有一种绝望的味道,鸟儿啄田还有一股荒蛮之感,它使我们到,无论我们是谁的臣民,我们终是天地的子民。这神话里的荒蛮意味击中了我。我想一片混沌之间,我们四处可为家园。家园的意义忽然闯变得虚无而辽远,这是忘记故乡的好感觉。这时候,我祖先还在漠北草原漫游,他们的血脉好比河床的水,流成一片。这是一个无知无觉的时代,他们的流放地正在开垦之中。我估计鸟儿耕田的情景至少延续了六代。夏六代少康封他庶出之子无余往会稽做侯,号为“于越”这便是“越”这称号的来源。这儿像“越”这国名一样名不副实,还是一片荒蛮。无余来到,耕田的鸟儿惊飞了,留他一片薄田。

    据史料说,那时的越人“文身断发披革莱而邑焉”一派野蛮人的状态。“文身”这一说引起我的兴趣,是为抵御野兽的侵袭,还是一种宗教图腾形式?我知道绍兴这地方自古疑神弄鬼“淫祀”的问题使得历代朝廷很头疼。他们供奉的鬼神名堂众多,他们还有一种化人为神的本领,范蠡这人物就是一例。“文身断发披革莱”而是带有初民的味道。其时中原灿烂的青铜文明已经开始,无余来到这地方其实含有开拓与启蒙的意义,祭祀大禹的盛典是他带来的第一件文明的礼物。第一次祭祀是这山野的节日,带有开国大典的意味,从此结束了这地方的蛮荒时代。无余其实是个可纪念的人物,我想象他生性敏慧谨慎,作风勤勉,他应当还有一派优雅的古风,使他妾生出身的低贱之气一扫而空。少康王将越地封给他,是不是含有搪塞小妾的意思?可无余做得很出色。从此,越国诞生了。接下来,越王勾践的故事开始了。写到此处,我心里冒出一个念头,我发现发生在越地的故事全有一股悲壮凄怆之气,这地方似乎带有一种“殉”的味道。找这地方作我祖先的流放地真是找对了,流放地是哀绝之地啊!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。二十年里,越人合心齐力,坚持不懈。他们冶铁铸剑,使越王宝剑的威名远扬天下;他们蓄鸡山下,为灭吴的将士准备给养;他们还栽麻种葛,纺织布匹献给吴王夫差,麻痹其斗志。最令我动心的是他们寻找并塑造了西施这美丽绝伦的女子,献给夫差。这是最令人心疼的牺牲,勾践献出的不是一个西施,而是越国所有的精灵之气,所有的诗意,所有的温柔。这苧罗山下的樵夫的女儿,她的美貌一派天成。我想,选中她的一定是范蠡,范蠡一见她便怦然心动。勾践命他专门在东郊筑起宫台,教养西施。这三年里,范蠡与西施朝夕相处,他教她步,转身,回眸,举袂,无数个晨昏在轻弹曼唱中度。这一个士大夫,满脑子强国对敌的策略,世间事事都摸得一清二楚。勾践卧薪尝胆的二十年国策,正是依着他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而制定。他还是个成功的商人,有着实际的头脑。而西施却给他带了欢娱之气。我总觉得勾践派这个大谋略家去负责西施的教习有点滑稽,范蠡也欣然接受更使我困惑不解。而民间传说释解了一切。那传说有两种,一种是范蠡与西施相爱,最后私奔;另一种则是灭吴之后,范蠡就杀了西施,以免她使勾践沉溺欢爱而贻误国事。这两种都很有意思,前一种是喜剧,后一种是悲剧。但两种都是善良的传说,它们共同的愿望是,西施引动了范蠡的心。所以我想,教习西施是范蠡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,他望着西施徐转曼步,心中的喜欢没法说。这荒山野地里的落日,第一次使他感到美妙的感伤。这三年里,他起先觉得西施出息得太慢,后来又觉得西施出息得太快,献给吴王夫差的日子越来越临近,他感到了揪心的疼痛。史书上记载,西施去吴国,是由范蠡送行。这一路他们心情如何,史书没有记载。照民间传说,那当是生离死别的路途。勾践灭吴之后,范蠡带着西施远走高飞实在叫人高兴,这将改变范蠡这士大夫严肃慎重的人生,吴越大战的历史也有了一个情深意长的结尾。而照另一个传说,范蠡走之前,先将西施淹死,以防勾践误国。这结尾则遵循了范蠡的一贯做法,他以国为重,摒除欲念,防患于未然。他深知西施美的力量,如不是身受其惑他绝不会有至深的体验。当他推西施入江流时他的心情极其复杂,他想:美的东西是多么害人啊!这传说的结尾给人留下创痛。这两种传说中都有范蠡的走。勾践灭吴后,范蠡便意识到,越国向衰微的道路开始了,这是根据他朴素的辩证思想,事物由衰反盛,再由盛反衰,这是定律。他还深知勾践的为人,可与其共患难,却不可共安乐。他想勾践对他下毒手已经为时不远了,他引用了一句俗话,叫做“高鸟散,良弓藏,狡兔尽,良犬烹”于是,他便决定走了。不论范蠡最后如何处置了西施,他的走却无疑是乘了扁舟,由水路离了吴越之地。史书上说他后来周游齐国,经商成了大富。而在地方志里,范蠡却被列入“神仙”称他在勾践灭吴后“轻舟人海”那飘然欲仙的姿态,跃然纸上。而勾践则北上徐州,称霸一百六十七年。就这样,西施没了,范蠡了,勾践一不复回了。这地方又回复了寂静,.山里樵夫的野唱阵阵传来,和着斫柴的斧声。要到金朝兵逼南宋,高宗赵构逃往这里,建立偏安小朝廷,此地才又名见史册,继续上演悲烈的戏剧。使我祖先的流放地草木枯荣,斗转星移。

    我想赵构这一路上逃得也够呛。他从开封到商丘,再下扬州,然后一溜烟地到杭州,还是落不下脚,就又来了绍兴。这时,二十年的越国,留下的垦田,冶炼,种葛,织布,已养息了一千六百年的生灵。这一千六百年间,有一个人值得提一提,那就是东汉时期会稽太守马臻,举世闻名的鉴湖就出自他手,他筑起堤塘,建造水闸,总纳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,培养良田万顷。我想,绍兴的酒业一定来自于鉴湖,酒给绍兴增添了诗意。这一千六百年间,凡北方吃紧,朝廷偏安,便有文人墨客移居此地。我想山高皇帝远是一个原因,小桥流水是一个原因,酒一定也是个原因。总之,等赵构终于逃脱金兵的追捕,来到绍兴,这地方已为他准备好一切偏安的条件。绍兴这地方总是与“亡”连在一起。勾践亡了,来到这里;赵构亡了,来到这里;我祖先亡了,也来到这里。它怆怆然的,真是个流放的好地方。再说赵构在绍兴立下脚来,便去迎接皇母后昭慈。那昭慈皇母后随着朝中旧官,离了开封。她离了开封就万念俱灰。她一路颠簸,到达绍兴时已身心交瘁。昭慈皇后崩于初到绍兴的日子,我想她定是心灰意懒,于是下诏就近择地攒殡,等军事宁息,归葬园陵。“军事宁息”这一句,其实只是自欺欺人,或者搪塞的说法。归葬一日在何时呢?她这一葬这里就葬了六朝皇帝,皇帝们悄悄躺在松树林里,再也回不了家。宋六陵现已绝了人迹,少有人去,那里只有合抱的松树,悄无声息,这大约是世上最最哀伤的皇帝们了,他们暗淡无光,声色全无地在西子湖边度着时光,以山水的美色来慰藉空虚迷茫的心情。他们表面上声色犬马,繁华似锦,开封的回忆却撩拨着他们的心弦。洛阳这名字他们不能想,他们甚至不敢凭栏西望,西边的太阳灼痛他们的心。西子湖山光水色虽然宜人,怎比得上汴京的风光?他们苟且度日,得过且过,为了偷生他们干下不少坏事,岳飞就是赵构杀的。这六朝皇帝中孝宗还算有点志气,他即位三年就任用主战派,再次发动抗金战争。然而毕竟力不从心,当即败下阵,与金朝重定和约。我想宋孝宗还是其中最痛心的一个。他在位二十七年,二十七年是不短的时光,他灰心丧气,早朝于他是不可推卸的苦役。后来的三朝皇帝无声无色,到了理宗才有作为。理宗他先与蒙古合兵灭金,接下来蒙古马头~掉,大举攻宋,这是戏剧性的一笔,为平庸的理宗始料未及。从此理宗他便死了这条心,更加纵情声色。我想这时候的杭州,当比任何时候更繁荣,西子湖上流光溢彩,弦管声声。这正是我世祖忽必烈出马的时候,他抖擞精神,立马横刀。虽然我祖上是忽必烈的叛臣,可我还是要称他一声世祖。他谋略在手,成竹在胸,他先放过西湖边上的小朝廷,一举攻占长江中游重镇襄阳。襄阳失守,南宋的防线便被从中部突破。我祖先不幸归属了叛党乃颜,轰轰烈烈的大元不能跻身加入。他从此做了芥芥草民,芸芸众生。流放来这地方实在太对了,这地方总是朝中的边缘,山高水远,而且灾荒连连。我祖先从此的生活很平凡,再一次走上舞台要等待几百年后的机遇,这机遇现在也很难说。我设想我祖先是在明代初年才最后安居于这地方的,这是有关堕民起源五种说法中较为偏重的一个时间。大元一百年间的事就不说了,那时候,我祖先踪迹不定,元代正是他们丧魂落魄的年代,一句话,他们做了可耻的叛臣,罪有应得。明代时,我祖先的身影开始在绍兴这地方显现。他们足迹渐渐清晰。他们就好像走过一个漫长的黑夜,走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,在晨曦中慢慢地显出身形。晨曦真是个好东西,它将黑暗一点一点驱散,不露痕迹,不动声色。我祖先的足印在绍兴这潮湿的地上一个一个映了出来,这多叫人高兴!要追逐我祖先这孩子的踪影很不容易,他躲在历史的故纸堆里,他还躲在我的血液和脉动里,就像一个隐身人。

    绍兴这地方我很中意。黄酒醇得没法说。人们说:好酒一条线,坏酒一,绍兴的黄酒在舌上是滚滚一条江。下酒的菜肴也很特别:茴香豆,豆腐干。山坳人家,划着乌篷船,来到酒店喝上二两。他们赤裸的腿肚上糊着黄泥巴,大褂上系着布腰带,头戴毡帽,又颟顸。他们喝起酒来,又严肃,又从容,又享受。绍兴师爷是这地方的又一绝,他们将小小的文字,当做杠杆的支点,左右着衙门里的权判。他们把公文看成一纸闲话,想怎么涂改就怎么涂改。像他们这样参与政事我还是头一回见到,他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,对皇帝也不怎么的。这可从无穷无尽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中看出。乾隆这皇帝到了江南,便成了个平平常常的小老头,受尽了奚落。这种情形可能来自三个原因:一是地理的原因,这里山高皇帝远,皇帝的概念很抽象;二是各朝各代的失意文人所造成,他们你来我往,留下许多对皇帝不敬的言论;三是和这地方出过一个特别的人物有关,这人就叫做徐文长。徐文长他家我也去过,别号叫做“青藤书屋”在绍兴前观巷大乘弄十号。那天绍兴下雨,石板地湿漉漉,我打了一把伞,去找徐文长的家。徐文长他幽默有趣,放荡不羁。后来我们绍兴层出不穷的师爷,便是继承了他那一派作风。绍兴这地方也不乏委婉,陆游和唐宛的伤心事就发生在此地。著名的“钗头凤”就题在城里沈园的壁上“错、错、错”这三个字成了千古绝唱。我祖先南迁所居的这地方真是什么样的歌哭都有。我已经喜欢上了这地方,做这方水土的后代我觉得很有趣。我祖先初来到这地方光景惨淡。我想,他们第一个难题是要学习以舟代马。这地方出门就是狭狭的水道,划船的技术很复杂。船这东西是一桩大文明,春秋末年齐国人写的考工记里,就有“作舟以行水”的记载,我想,它和骑马战术的发明有同样的改变历史的重要意义。这一个四处是水的世界,没有舟船作伐,我们寸步难行,我家乡绍兴水网密布,纵横交错,我祖先一来就傻了眼。当他们学会行舟,乌篷船在河道里前进,他们不由得欢喜起来。船过水面的感觉如同乘风而去。我在柯桥那里看见小船一条连一条,鱼似的穿行而过,船头上,总是竖着一柄油布伞,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样子。伞这东西我祖先也是到了绍兴后才见识的。一舟一伞,便可浪迹天涯,这鼓舞了他们消沉下来的英雄心。走山路也触动他们无依无靠的心情,风从野树林子走过的瑟瑟声,令他们心惊胆战。茂密的山林里险象环生,他们逐渐练就了一双好眼和一副好耳,他们警惕得像狼和兔子一样,一有风吹草动,便毛发直竖,肌肉绷紧。我祖先罪贬到这地方,从此就从史册上消失了踪影。我要了解他们这时的行踪无案可查,史册全被正宗的传续写满。要想访迹寻踪,只有去找野记杂笔。野记杂笔简直浩如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